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为自然茶学和人文茶学。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侧重于茶的人文性,主要指茶的精神和社会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茶文化侧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许多书将茶的发现追溯到公元前2737-2697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记载了茶的药用价值:“苦茶久服有益”。西汉把产茶的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茶饼的制作和饮用最早记录在三国时期的魏国,《广雅》:从荆坝采集树叶制作饼,用老树叶制作树叶,用米糊制作饼。茶以物质形式出现,并渗透到其他人文领域,形成茶文化。
金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饮茶文人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也日益出现。茶作为一种普遍的形式已经脱离了饮食,进入了文化圈,发挥了一定的精神和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陆羽写于780年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它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内涵,探讨了饮茶艺术,融儒、道、佛于饮茶之中,开创了中国茶道精神。此后,出现了大量的茶书和诗,包括《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烹茶画卷》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由于茶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能,寺庙提倡饮茶、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举行茶道、设立茶座、挑选茶头、专门举行茶道活动。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包括宫廷茶道、寺庙茶道和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发展迅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文人中有专业的品茶社,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的赵匡胤是个茶迷。他在皇宫里设立了一个茶室。这座宫殿用不同等级的茶。茶道已成为一种仪式制度,给茶已成为皇帝争取大臣和尽快怀上亲人的重要手段,也已被赠送给外国使节。对于下层社会来说,茶文化更为活跃。有些人会迁移。邻居应该“献茶”,客人应该来。他们应该尊重“元宝茶”。他们应该在结婚时“喝茶”,结婚时“点茶”,当他们是室友时“喝茶”。民间斗茶的兴起给烹饪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这时,蒸绿茶、炒绿茶、烤绿茶和其他种类的茶出现了。饮茶已改为“捏泡法”。明代许多文人和学者留下了传世作品,如唐伯虎的《品茶图》和《惠山茶会记》,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品茶图》和0103010。随着茶叶的增加,制茶的工艺也不同,茶具的风格、质地和图案也各不相同。到了清朝,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行业,有无数的茶叶书籍、事件和诗歌。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7500吨增加到1998年的60多万吨。茶叶物质财富的大幅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馆”。1983年,湖北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叶协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博物馆成立。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